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出国

  要放假出国去了,心里不断向往着。  
不时会陷入很high状态的同事(:P)天天帮我倒数,这个星期每天一见到我就“星期三了”,“星期四了”……本来只是暗暗兴奋的情绪经她这么日复日地鼓动,似乎越来越有掩不住的沸腾。

忙忙碌碌地工作一段日子后得以小歇,有种久旱逢甘露的感激。
喜欢出国度假,或许更准确地说,是喜欢与家人一起出国度假。
当然,与朋友结伴出游也是一件乐事,但和家人一同出远门,就是多了一种无法具体形容的感觉。可能是温馨的感觉吧。
从小,父母就习惯性地每年带我出国旅行,后来家里多了个小弟,人数壮大,这个常年活动也一直继续着。
举家出游,早成了家里的一个传统。  
从以前的瞢懂跟着大人,到现在的一起决定目的地,筹划行程;改变的是参与的方式,不变的是对这个传统的享受。
尤其踏入社会工作后,陪伴家人的时间大大减少,一起出国成了共享天伦的最佳机会。上班的、读书的,打里家中大小事的,都暂时跳脱平时的责任,只专心投入于父母孩子的角色中,没有烦琐事情的打扰,只有优质的亲子沟通和相处。
就这样简单温馨,所以特别愉快向往。
明年,小弟入伍后,这个家庭传统看来得暂停。想到这里,更觉得要好好珍惜来临的旅程。   

Monday, October 22, 2007

惯性

  人的惯性是很奇妙的。  
  新闻室与厕所之间有一道设有保安系统的门,要进入新闻室必须将工作证贴近阅卡器,系统“确认”了你,才为你开门;而要出去之前,也必须先按门边的按钮,才能打开门。 
  一直就这么做,早已是习惯成自然,出入常常就如机械人般按按钮,亮工作证。直到不久前,有同事告诉我,门坏了,大家都可以自由进出,不用再麻烦地按按钮,亮工作证。  
  然而,最初几次总是忘记,进进出出还是不自觉地重复老动作,搞得自己都觉得自己像笨蛋。  
  于是,下定决心提醒自己,门坏了,推拉就行。  
  自然而然,也习惯下来;这样“无拘无束”出入倒也挺方便的。 
  可是,就在我已经养成新习惯后,突然有一天,竟吃闭门羹。  
  我一股脑地撞上门后,才发现原来门又上锁了。  
  沉睡多日的保安系统已不声不响地重新启动。  
  Ok,又要回到以前出入的方式。当时这样告诉自己。  
  但当我过后再一次尝试通过那道门时,历史又重演了。  
  又莫名其妙地撞上去。  
  习惯取代了记忆。我又忘了门已经修好。  
  人之初,性被懒吧。所以很多东西很轻易地就变成机械性,让我们无需费脑力去多加思考。  
  只是,惯性虽然是最直接简单的生活方式,但我想人也可能也为它,没有意识地错过了许多沿途的好风光。  
  不是有人说过,生命是一个过程;要真正体会这个过程,就要让自己更注意周遭的事物,否则屈服于惯性,人只会看到终点。
    

Thursday, October 11, 2007

小弟要离家了

  妈妈突然来电,说小弟收到了入伍通知信,今年12月就要为国效劳。
  听了后,一时间百感交集,心里涌起了一股莫名的不舍。
  想起朋友的一段小故事,她说当年目送弟弟入营,自己就莫名其妙地哭了。我当时还笑她,如今当同样的情景快在自己身上发生时,我才开始对她那个时候的心情有所体会。  
  或许这样的心情只有做过人家姐姐的人才特别有共鸣吧。又或者习惯有兄弟姐妹在身边的人都会对分开的感觉有种短暂的无所适从。  
  开始在脑海里想象没有小弟在家的情景……  
  没有人不听话地在我床上吃零食看电视,虽然少点动怒,可是少了干扰的房间不知道会不会太冷清  
  没有人老是跟我抢电视的remote control,虽然可以专心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可是看电视少了个伴不知道会不会太寂寞  
  没有人整天要我陪他看电影吃大餐(因为要我付帐),虽然钱包少一点破洞,可是少了这些额外的娱兴活动不知道生活会不会太单调 
  没有人不时吵着我陪他吃夜宵,虽然少摄取多余脂肪和卡路里,但少了煮快熟面高手的精心炮制不知道面条会不会太索然无味  
  没有人时不时有难题和麻烦要我帮忙,虽然生活烦恼减少,但少了这些调剂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日子太没有变化太无趣  
  原来深一层思索,一些平日习以为常,偶有怨言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已成为一种眷恋的情感。  
  小弟还没有离开家,我好像已经开始想念他。

Thursday, October 04, 2007

红蜻蜓

  无意间在电台听到一首很久以前的歌——小虎队的《红蜻蜓》。  突然唤醒了沉封多时的回忆。 
  念小学时,正好是这首歌曲热播的时期,朋友觉得歌名和我的名字有几分谐音,有阵子就叫我“红蜻蜓”。 
  想起来很无聊,却不禁一抹温馨涌上心头。童年的美大概就因为其中充满了挥洒无聊的欢乐时光。  
  歌词唱着童年的飞逝,梦想的飞扬;边听这首歌,边缅怀童年,似乎特别贴切。 
  很喜欢这种回首过往的感觉,记忆隔着时间仿佛蒙上了一层薄沙,若隐若现,梦幻般多了一份朦胧美。  
  想回到过去吗?成长的岁月里,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问过自己。 
  以前,总会觉得,只要除去那些恼人的考试,回到过去多美好。 
  现在,领悟到什么都不应该去掉;好的,坏的,苦的,乐的,都该保留,因为有各种经历才堆砌了一段丰富的童年。 
  但,过去再美好,已不想回去。意识到处在经历中时,往往迷失于生活琐事的旋涡中,总要回望才能静下心真正回味。
  过去的美,就是要从现在的距离去欣赏。这样,才能看到最美的过去。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一篇新闻

  刚接到一个读者的电话,询问的竟是我两年多前在《联合晚报》作的一篇报道。
  当时,访问了一名外国女博士,她研发出一种有助于抗癌的营养品,并通过服用自己的产品从癌症中奇迹般地痊愈。
  还记得报道刊登后,连续几天,甚至之后的几个月都不时接到读者的来电,询问如何能买到这个营养品。那时,甚至还有人把我当成专家般,问我药是否真的如受访者说的那么好,还问我本身会不会推荐,叫我一时之间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但相隔长达两年多,居然还有人问起这个在我记忆中已是陈年旧事的报道,可以说完全在我意料之外。
   顿时真正感受到一篇新闻报道的“寿命”何止只是见报的那一天。
  一篇对记者来说不以为意的新闻,可能是读者的借镜、指引、甚至是希望。因此,每一则新闻无论再微不足道,或许对他人都有其非凡的意义。
   新闻工作者不时都需要这样的提醒,否则周而复始地像打稿机器般生产一篇接一篇的新闻后,慢慢就忘了自己写的不只是文字,而是牵动着他人生命的精神粮食。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要上班的星期天

  自从《我报》星期一出版后,《我报》记者们开始实行星期天轮班制。  
  已经有好一阵子没有固定星期天上班。以前在优频道新闻和《联合晚报》,都试过星期天得工作。不过,自从加入《我报》后,由于报章的出版日期之前是星期二到六,所以过去1年多也像一般上班组一样,可以享受周末两天的休息。  
  现在又回到星期天上班的日子。  
  老实说,星期天上班有种很奇怪的双重心情,即忧郁又悠闲。  
  中午出门,在前往报馆的途中,看着大街小巷的行人不是衣着光鲜就是休闲打扮,或俪影双双、或三五成群、或扶老携幼,显然一副享受假日欢乐时光的幸福模样,而想到自己还要如常上班,就会不禁心生羡慕。然后,一阵落寞侵袭,忍不住有种“众人皆乐,我独苦”的刹那感慨。 
  然而,真正踏进新闻室后,心情又会莫名其妙地出现180度的转变,竟享受起星期天上班的清静。  
  星期天的报馆工作的记者比平日少,加上新闻组以外的部门都没有工作,所以整个环境特别幽静。而且,由于绝大部分的公司和机构都没有开工,所以也几乎没有人会在这天打电话找记者、电邮也没有几封。少了人来人往、少了电话铃声频响,少了没隔多久就闪出的“you've got mail”提醒,工作的心情倒变得格外轻松自在。  
  能够享受工作步伐的放慢,星期天上班自有它令人喜欢之处。特别在想到各大百货公司、电影院、休闲场所、餐馆都是人山人海,人头窜动的景象后,人烟稀少的办公室反而成了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困难

  做为记者,最害怕但也最喜欢处理自己一无所知的新闻题材。
  最近,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肯定了中元会对慈善和社区的贡献,主任觉得这个少人注意到的层面值得进一步探讨,于是我负责追踪这则热点新闻。
  刚接到这个任务时,心里就涌起又怕又喜的复杂心情。
  怕,因为从来没有出席过也没有采访过中元会的我,对这个本土七月文化真的没有什么认识。一切从零开始,总会害怕自己无法胜任。应该联络谁、又该如何找到相关的受访者等等疑问困扰着。仿佛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着手。
  然而,也正因为我必须从瞢懂不知跨越到清楚知晓,这就形成了一种叫人期待的挑战。喜欢这种发掘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更喜欢那种最终完成新闻报道,回望自己一路从无到有经历的挣扎,感受那微微温暖着自尊的自豪感。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当一篇新闻的诞生尤其艰难,且必须费尽心血和心力,事后更觉有成就感。
  小时候不懂事,对于困难总是怨声载道,只希望周遭的事物都一目了然,简单易懂;长大了才了解到,困难是让人进步的推手。
  没有困难的人生恐怕只会使我们永远原地踏步。
  因此,每次想到又有机会超越自己所知,再艰巨的任务都成了一种推动。  

Tuesday, August 14, 2007

国庆背后

 在《我报网》同事的帮助下,阿姨生平第一次坐上观众席观赏国庆表演,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梦。
之后,她特地打了电话给我,要我代她谢谢把票让给她的好心人。阿姨说,她真的很感激那个人,让她不需要再痴痴地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人生有这么一次参与其盛,她表示已觉得满足。
然而,当她沉浸在这心满意足的情怀之际,却看到了他人不知惜福的丑陋行径,令她忍不住向我声声抱怨。
在庆典一票难求的情况下,她身旁的人摆起不屑观看的表情。
当大家亢奋地挥舞国旗时,她身旁的人无动于衷地一脸沉闷。
群众起立欢迎总统莅临时,她身旁的人坐着不动还口出嘲讽。
举国上下陷入沸腾情绪时,她身旁的人一句不好看半途离场。
阿姨看着坐在她身边那对格格不入、口音明显来自外国的母女,只有说不出的扫兴和气愤。
这些外国人明明不想看我们的国庆,为什么还要到现场去?她们根本不是新加坡人,凭什么拿我们的国庆门票?她们既然都不珍惜入场的机会,为什么还偏偏让她们获得门票?
我无法作出什么解释,却可以理解阿姨一连串的不满。因为对于等待了一辈子才有幸进场观礼的她来说,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这种占了宝贵席位,还一副不屑的嘴脸。
或许这个世界有时就是这么ironical,有些人执著某样东西却始终得不到,而有些人根本没想要,东西却自动落入手中。 
但平心而论,既然不想要那样东西,何不大方地转让给真正想要的人;而如果是决定接受了那样东西,何不放开胸怀地享受拥有它的幸福。
何苦心不甘,情不愿地霸占着,苦了自己,还苦了周遭的人。

Friday, August 10, 2007

别人眼中的自己

  又到评估的时候。我
  从一年又一年的评估中观察自己的成长,展望自己的未来。 
  其实,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因为我们总难以仔细看清自己呈现在他人面前的样子,所以唯有借助他人的眼光来完成自我的认识。  
  有时,我甚至在想,别人怎么看自己,实际上可能重要过自己怎么看自己吧。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总是有盲点,把你看得最透彻的人,其实是在身边与你共处或共事的人。  
  也正因如此,我有时候会不禁幻想,身边的人究竟是怎么看我的?当别人提起我时,脑海中会浮现什么形容词?当我不在时,别人想起的我又是什么模样的?  
  这份对自己形象的好奇,想必人人都有。  
  看过周围的人说起某一些人时,眼神流露出了不敢恭维、不屑,甚至厌恶的表情;当下冷不防会想自己是否也曾让他人用上类似的神情。
  相信没有人会愿意成为这类状况的主角。毕竟人类身为群体动物,总是渴望获得同类的接受和喜爱。尽管做不到人见人爱,也不要沦为他人眼中只有恶评的人物。  
  别人眼中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我们很难获得答案的疑问,却是我想,每个人都希望真正知道答案的问题。 

Monday, July 23, 2007

给资政一封信

  最近见到阿姨,她突然就说了一句:“帮我写一封信给李光耀资政!”  
  HUH?!  
  我一时呆住,马上回问阿姨什么事那么严重?
  “帮我写信给他求他给我两张国庆门票。”
  听了阿姨的答案,我顿时有些啼笑皆非。原来只是国庆门票。还好。 但阿姨真的很认真,想到现场观赏国庆庆典的渴望写满了整张脸。
  我想对于她那一代见证新加坡独立的长辈来说,对国庆是有着很复杂和强烈的情感。
  阿姨说,自己还是小女孩时就随着外公到政府大厦前的草场去听李资政当年的群众大会。尽管瞢瞢懂懂,她嘴里却不断地跟着喊出热血沸腾的“Merdeka”。那一刻,她大概已经全心全意把心献给了这个岛国。
  上中学后,她有一年参加了国庆庆典表演。当天下午下了场雨,傍晚表演时,草场一片湿漉漉,但为了尽力呈现最完美的演出,她和同伴们不怕脏、不嫌湿,毅然躺在草场上,完成了她所负责的表演。
  这是她唯一和国庆庆典靠得最近的记忆。
  之后的40多年,阿姨就再也没有机会到庆典现场去。她每一年都不气馁地参加抽奖,希望能获得宝贵的国庆门票,但还是一年一年地失望。
  到如今,她很感慨地说:“我活到了50多岁,都还没有机会真正坐在观众席看过一次国庆。”
  她说,当局应该把一部分的门票专门留给50岁以上的新加坡人,因为套她的话“老人时间不多了”。她还说,当局应该限制已经获得国庆门票的人,5年内就不在送票名单内,以便让更多国人有机会得到门票。
  我看阿姨七情上面地一轮嘴提出一堆意见,已经可以深刻感受到笼罩她的心已久的遗憾。只可惜我没有任何赠票可以送给她。
  在我的再三鼓励下,意兴阑珊的她今年又参加了国庆庆典门票抽奖游戏。她说,再抽不中,就真要写信给资政了。
  我真的真的希望不用惊动资政,她已梦想成真。          

Thursday, July 05, 2007















从兴趣到梦想
 
 
  “Transformers”电影上映,我家的Transformers迷尤其兴奋。
  这几个星期,我的耳边不时会传来有关这变形金刚的述语、眼前更是不停晃动着大小Transformers的身影。
  难得最爱登上大银幕,小弟沉静了一时的恋Transformers情意结又被挑起。
  其实,说沉静也不太对,因为小弟收集Transformers机器人的爱好从来没有停止。只不过今年碰上高中会考,他的买玩具行动倒有稍微收敛。
  然而,近来随着电影的来势汹汹,他的自制又失守了。
  这阵子,他几乎是“倾家荡产”地搜刮了所有新登场的Transformers机器人,而且还津津有味地将新的战利品与家中的数百个收藏做比较,研究玩具设计的演变和改良……之后,就会把他的一堆发现告诉这个对Transformers一窍不通的我,企图进行“点化”。
  可惜成效不大。
  看他每次把辛辛苦苦储蓄下来的零用钱都用来买这些中看不中用的玩具机器人,我总会训他几句。但小弟却甘之如饴,对他的兴趣始终“义无反顾”。
  他说,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把兴趣变成事业,设计出精彩的变形玩具。
  能认真地通过兴趣投射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信念让人感动。
  人因梦想而伟大,但我想梦想首先因兴趣而存在。
  其实,在训小弟花钱买玩具的同时,我却也有些佩服他对自己兴趣的坚持。因为要坚持,并不容易。
  我希望有一天Transformers在小弟的生命中能超越兴趣的价值,真正成为助他梦想腾飞的台阶。
  

Monday, June 25, 2007

绅士风度

  有天早上,到Watsons买一些日用品。
以为只买四样东西能够用手拿,就没有特地拿篮子装。然而,走到收银处时,我就有点后悔了。  
当时,收银处已排了两个人。尤其是在我之前的是一个拿了一蓝子东西的洋人。我挣扎着拿好那罐有点重量的沐浴录,还勉强抱着其他物品,心想:没等我前面的人付好帐,把一篮子的东西装进塑料袋,我大概已经受不了把东西掉一地了。  
原本想“亡羊补牢”快点找个篮子,但我后面又排了其他人。因为懒得重新再排队,我只好勉为其难地死撑着手里的东西。  
然而,轮到我前面的洋人付帐时,他转过头,看了我的狼狈样一眼,就拿下他本来已放上收银柜台的篮子。我当时以为他要腾出空位让我先放下手上的东西。但原来他的绅士风度还不仅如此。  
只见他跟收银员说,他的东西比较多,付帐要一段时间,还是先让后面东西比较少的人先还钱。收银员听了笑着回应:“You are such a gentleman.”  
这也正是我那一刻的想法。  
能够花多一点时间和心思为他人着想,给他人带来方便,这样的风度不是人人有。尤其在新加坡这个样样讲求快和效率的社会,人们很多时候都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就连基本的帮忙按电梯门等外头的人进来,或是推开门时也为后面的人顶着门等这些举动很多时候都被遗忘了,更别提这种先让人的精神。  
但是,要打造一个温情社会,往往就是从这些人与人之间多为彼此设想的态度开始。你一分钟的牺牲,很可能就让另一个人得到这关键一分钟的方便,或许对方就因此提早了一分钟,赶上了巴士,准时赴了约会,再因为这个准时得到一些好收获等等,所以你的一分钟就让对方延伸出了美好的一天。  
我们的社会需要有更多这类愿意“出让”一点时间的绅士,但这不应该只是一味寄望他人,而必须也是从自己开始。

Thursday, June 14, 2007

绝世好爸

  刚过去的一个多星期,和家人出国度假去了。 
  上一个帖子才说到与家人的共餐时间现在少了,这一同出游的日子倒补回了
不少共聚的时光。过去9天朝夕相对,同进同出,早、午、晚餐餐餐同桌吃;旅
游除了观光、购物,也达到了另一种意义。

   那天,我们吃着海鲜大餐,爸爸又as usual剥开了螃蟹鳌(pincer)的壳把蟹肉递给我和小弟,然后再附上一句“以后你老爸不在,你们吃螃蟹,就会记得老爸每次剥蟹肉给你们吃”。
  又来了。我和小弟马上有相同的反应。老爸这句“螃蟹名言”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自我懂事以来就已听过,简直是螃蟹的常驻“side dish”。
  其实,亲爱的爸爸,我们又怎么可能会到吃螃蟹时才想起您呢?
  爸爸是我们家中举足轻重的Number One Handyman!冷气漏水、空气净化器亮红灯、灯泡坏了、水管阻塞、铁闸出现故障……等等问题,几乎都由老爸解决。他自己也常自嘲,他是我们的electrician, plumber, driver, air-con service man……甚至还是食物吃不完时帮忙解决剩菜的dustbin。
   虽然我家老爸有时固执、唠叨又有些坏脾气,但人无完人,爸也无“完爸”,我珍惜爸爸的好。
   他总是随传随到,不辞劳苦地接送他的妻儿;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吃维他命,为我们榨果汁,炖补品;他总是尽可能帮我们办好每一件他能为我们做的事,尽一切实现我们的诉求,给我们提供最好的生活。
  父亲节来临之际,感谢生命中有这样一个劳心劳力顾家的好爸爸。

P.S. Hi 爸,如果您正好看到这段话,我只想说,您只要再少一些固执、唠叨
和坏脾气,你就很perfect了:P

Friday, May 25, 2007

与家人共餐

  在写那篇“与家人共餐日”的热点新闻时,也对自己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次
数进行了检讨。  
  如果说加入《我报》这一年来有什么牺牲,那就是和家人共餐的时间。 
  由于工作时间从中午到晚上,所以周一到五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和亲人坐下来吃饭。现在唯一仅存的同桌共聚机会就是周末,偶尔再分一点时间给朋友们,一个星期真正陪父母和小弟吃饭的次数少得可怜;就这么一次,连算都是多余的。
  一家人一起吃饭在我家一直是重要的事。从小到大,父母亲总会坚持晚餐要一家人一起同桌吃。谁有事迟归都会尽量等到人齐,用餐时不许扭开电视机,而且大家都一定要在餐桌上用餐,不可以“各自为政”。  
  除此之外,家中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家里任何人的生日、特别的纪念日或是节日,每个成员都必须腾出时间一起吃饭,不可以缺席。  
  这种合家共餐的观念对我来说早已根深蒂固,而且也一直享受着。即使长大了与朋友的约会多了,也总会下意识地尽量把同朋友的饭局安排在中午,好让自己可以在晚餐时间回家报到,与家人共餐。    
  或许在父母的熏陶下,我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视与家人共餐的人。但无奈现在的工作时间,让我难再像以前念书时那样天天和家人一起吃晚餐。  
  人生有得必有失,不应过于执著失去的,而是要更珍惜得到的。我学会这么告诉自己。 
  因此更加珍惜一家人难得拥有的周末共餐时光。  

Tuesday, May 22, 2007

爆胎

  不得不相信人真的有运势高低的时候。  
  今天注定是我“衰”的一天。  
  早上开车和妈出去买东西,不料竟一个不小心,车擦过路堤,结果我最怕面对的事情发生了:爆胎。  
  开车已有5年了,从来都不曾碰上这种状况,也一直“求神拜佛”千万别这么倒霉。没想到这天就是中招了。  
  而偏偏我和老妈都是不会换轮胎的人。  
  看过爸爸换轮胎(当时我只在旁当助手),过程可不简单,又费劲又耗力,往往搞得自己脏兮兮,又汗流夹背。想到我如今也要经历这场“苦难”,而且过后还要又脏又臭的上班去,就有一肚子气(生自己的气)和无奈。  
  不过,还好世界上还是有热心的好人,在这种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爆胎地点是在商场的停车场。好心的管理员看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样,自告奋勇地帮忙代劳换轮胎。  
  看他顶着一头汗水使尽力气地搬后备轮胎,把螺丝转松,拆下旧胎换上后备胎,再把螺丝一个个转紧,最后还不忘细心地把工具收好,我真的有说不出的感激。  
  事后,我伸出手想跟他握个手道谢,好心人还不好意思地说了句:“手脏,不好。”  
  其实,身为管理员的他工作范围只不过是确保人们不在停车场里乱停车,维持里头的秩序和治安,他绝对不需要辛苦地帮忙换轮胎,但他却不嫌麻烦地做了。  
  当人们都愿意go the extra mile时,世界真的变得更美好。 
  谢谢他把我这“衰”的一天都变得比较不“衰”了。

Wednesday, May 09, 2007

我爱的妈妈

  母亲节转眼又快到了。  
  想起妈妈,心里就不禁有种暖暖的感觉。那是在她无微不至照顾下深深累积的爱。  
  随着年龄越大,看到越多的生离死别,越发珍惜自己的母亲。我下意识里开始有意无意地追溯妈妈为我做过的一切,想在心里为我所拥有的这份母爱作更完整的记录。  
  妈妈大概不知道,曾经有两件事她令我非常感动。事隔多年后想起,心还是会颤动。  
  那是在我高中刚毕业,打假期工的时候。第一次踏入社会工作,当上了实习记者,有一回被安排到偏僻的福康宁山和一名资深记者一起访问某艺术人。父亲得上班,无法载我去工作地点,但母亲又担心我一个人到这么僻静的地方,于是陪我一同去。  
  我深刻记得当时停车后,妈妈坚持陪我走了一段路,还爬了一排很长的楼梯,才终于到达目的地。把我送到了有人的工作地点,她露出了安心的笑容,但我目送她走回那段僻静道路的孤独背影,却只有因担心而想哭的冲动。  
  想着她不知安然走回山下了吗,我根本无法专心听受访者讲话。结果,我借故走开打了电话,听着她那声“到了”,如释重负后的阵阵感动不断在我心中回旋着。  
  另一次,我21岁生日。家里办烧烤会,亲戚们到我家为我庆生。女佣忙得团团转,妈妈在后院帮忙烧烤。  
  我与表妹们在饭厅嘻哈玩闹,等着食物上桌。等了许久都不见有吃的,我到后院一看,才发现大人们都围着母亲,这才惊觉妈妈在忙乱中打破了桌子的玻璃桌面,而且碎玻璃割伤了她,鲜血直流。  
  想到她为我而受伤,还不发一言,感动、内疚、惭愧、感激一时间全涌上心头,眼泪差点就夺框而出。如此复杂的感觉,至今就那一次最深刻。  
  感激有这样一位无私为我的母亲,令我的人生充满幸福。  
  看她用了自己大半个人生细心呵护我,我只希望能用无怨的付出和关爱填满她的下半辈子。

Sunday, April 22, 2007

好久不见

好友上个星期ROM了。

我在她的婚姻注册仪式上,遇见三个许多年不见的中学同学。
一看见她们,我忍不住感叹:“好久不见!”
她们三人笑着回答:“我们倒不觉得很久没见到你,每天翻《我报》都会看到你喔。”
哈哈……我想这就是传媒工作的特别吧,能通过不以为意的方法时时唤醒老朋友对自己的记忆。尽管确实许久未碰面,我对她们而言,仍旧是张常见的熟悉脸孔。
有时我在想,当记者也算是半个公众人物吧?照片几乎天天随着新闻报道、评论文章等出现,只要是每天都有阅报习惯的人,大概都能认出新闻背后的那几张脸。
不只一次在记者会上碰到素未谋面,却能叫出我名字的公关;对方往往会亲切地说,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你,所以认得你。这对工作无疑是一种方便,因为最起码无需再多费唇舌作自我介绍。
然而,换个角度想,我不得不承认这种随时会被人认出来的情况却也挺叫人不寒而栗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正被哪一个认出你的人注意着。说得夸张点,就像是黑帮电影常形容的“你在明,他在暗”。
当然,身为记者的我也很有自知之明,了解到记者毕竟不是明星或艺人,就算真的被公众认出来,也不会有多少人真正有兴趣去多加观察。但是,就是那种不知道谁会认出你,又是在什么场合认出来的感觉最让人战战兢兢。
试过有一次做街访,突然有个人经过我身旁,就连名带姓地喊了我一声“洪奕婷”,看到我有反应转过头,对方就露出一种“认对人”的得意笑容。
我想说,很感激所有认得出我的人,因为这代表他们都有在看《我报》,都有阅读我的新闻报道。不过,还请认出我的人不要突如其来地当街高喊我的名字,因为这真的挺吓人的。

Thursday, April 12, 2007

日本的樱花





  从来没有看过日本的樱花,直到上个星期。  
  难得沐浴在日本的春天,生平第一次在连绵不绝的樱花树下漫步,拍照。  
  据说,樱花的寿命很短,从盛开到凋谢只有短短的两个星期;因此,要看到它需要一点缘分,而长居赤道的我居然有幸与温带的花享有这罕见的缘。  
  同时,我看到了日本融合大自然的生活文化。樱花季节,市面上处处可见樱花薯片、樱花雪糕、樱花糕饼,仿佛整个国度都沉浸在花香中,为国花又一年的盛开而欢庆。  
  同行友人一位在日本念书的朋友说,他就是喜欢四季分明的日本,每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属于自己的食品。他邀我们品尝春菜,即只有春天才吃得到的菜。除了新鲜的笋外,其他的蔬菜我叫不出名字,但只记得生吃着片片绿叶,我嚼出了难忘的鲜甜,口里留下的是春的那阵清新。  
  生活在一个有春夏秋冬的地方,人对时光更为敏感。那位朋友有如此感触。因为每当季节更迭、身上的服装改变、吃的食物转换,一年的又一个四分之一过去了。那种感觉很怅然,却又让人更懂得珍惜光阴。  
  岁月不能蹉跎,在那种变化无穷的世界里更加深刻。  
  在日本一家餐馆点火锅时,我也终于有种岁月流逝的感慨。侍应生说,春天快过去,天气要转暖了,火锅的种类越来越少,只剩下一种了。
  在新加坡时的我从来没意识到2007年将少了四分之一。 
  拥有四季的变化是所有温带国家子民的幸福,亦是新加坡人永远无法追求的遗憾。  

Monday, March 26, 2007

同事之间

  最近,有个同事的健康亮起红灯,令大家都担心不已。
  那天,她到医院做检查,我们相继打电话给她,希望有人陪她说说话,让她不至于胡思乱想。本来大家还打算下班后一起去探望她,不过后来发现已经有人陪伴在她左右,我们也就没去打扰。
  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想起大家眼里不约而同流露出的关心,这样的同事之情令人有种温暖的感觉。
  其实,同事是世界上关系最微妙的“物体”。简单地说是亦敌亦友;是共存于同一个空间的战友,又是为同一个晋升机会竞争的敌人。或许正因为这种关系本质上就是复杂的,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同事很难成为朋友”,所以人们总说工作的地方会有office politics,所以描绘后宫斗争的港剧《金枝欲孽》成了经典办公室缩影。
  然而,当同事之间演变成一种长期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防范的黑暗关系时,那无法不叫人感到可悲。老实说,以大部分上班族超过8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看,扣除睡眠后,在我们仅剩的活动时间里,一天内和我们相处最久的就是同事。如果对于天天见面、常常碰头的人都无法真 诚和善相待,而是要时时算计,人生岂不是很难过?
  我相信工作因共事的人的好而变得美好。感激身边的同伴们,让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满欢笑。

P.S. 希望我们都关心的你早日康复!

Tuesday, March 13, 2007

爱情和亲情

  近来,在写一个与电台1003合作的“爱情马拉松”系列。  
  系列要采访10对即将结婚的情侣及夫妻,谈他们的爱情故事和相处之道。每个故事都是满满的幸福,一对对佳偶口中说出的,都是他们对婚姻的承诺和憧憬。  
  在幸福面前,我忍不住会想日后有可能出现的苦涩。  
  哪一段婚姻的开始不是充满浓情蜜意,但有多少婚姻又能真正持续到till death do us part呢?  
  我不是不信任婚姻,只是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过程中看到太多离婚、出轨、变心的事件,已经不能再单纯以童话世界的眼光看待两性关系。 
  再加上新加坡的离婚率节节攀升,现实让我们看到的,是婚姻的不牢固。
  电影、小说、歌曲,总爱把爱情歌颂得多伟大、感人,但人世间的种种情当中,爱情又岂是最可歌可泣的。  
  爱情并非什么无代价的东西,它绝对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沟通、相处、配合、经营,才能长长久久。  
  相比之下,亲情其实显得更为崇高。你可以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沟通、相处、配合、经营,但父母对你的爱却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有一天和同事YN谈起爱情和亲情,我们同样为亲情的无私而感叹及感激。爱情再深,总还少不了双方give and take;但父母给予的亲情却可以只give不take,也从来不会减少。 
  我想,或许正是因为父母子女间天生就是血脉相连;由于这层血缘关系,为人父母者总不会计较得失。  
  可能情人间就是少了这份与生俱来的联系,所以只能以无数的沟通、相处、配合、经营来弥补先天的缺憾。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爱情不容易像亲情般至死不渝。父母单凭一份亲情就可以爱孩子一辈子,但要伴侣凭一份爱情就爱对方一生,很难。  
  难怪人们常说,爱情到了一个程度总要升华到亲情,才能持久。  

Wednesday, February 21, 2007


开工大吉

  这是《我报》的第一个新年。  
  我们也采用了其他华文报的惯例,迎来了兴狮团。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迈入新年头,大家当然也要讨个好兆头。平时的打字声,说话声,这一个下午都被喧天的锣鼓声取代了。  
  大家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如小朋友般围成一团看舞狮表演,还兴致高昂地对着瑞狮猛放party poppers。平时严肃的新闻室一时间变成嘻笑玩乐的天地。
  只见瑞狮也和我们玩“互动”,一会儿吐出青菜(应该是寓意发财吧)一下又吐出橘子皮(这应该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大伙儿乐得像接绣球般全情配合,忙着“接财接福”,闹得一地都是乱糟糟的confetti、菜和橘子皮。  
  不过,没等打扫的auntie发出尖叫,大家已经很合作地像以前小学在海边捡垃圾一样,乖乖地先把残局收拾干净。 
  最后,地上仅留下瑞狮送给《我报的“大吉大利”四个字,还有3158四个真字。Oh...既然有现成的发财号码,大家当然没有浪费机会,马上筹集资金下注。
  结果,我们有没有赢钱? 
  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报》团队的凝聚力从这集体发新年财的大行
动中再获得加强。  

Tuesday, February 13, 2007

吃出新年的味道
  早上,妈妈一如往年开始忙着做她的拿手五香。    
  这个画面,这个过程,是我自懂事以来,每年不变的新年前例行活动。我知道再过一两天,妈妈还会做另一个由我外婆传下来的独门新年家常菜“鸡冻”。
  五香和“鸡冻”都是我喜欢吃的东西,但妈妈总是坚持只在新年时才做。她说,这样新年才有所不同。妈妈的理由很简单,却也异常有道理。    
  父母常说,在他们小时候,过年是大事,甚至可以说是一年当中最最特别的时候。因为在他们的年代,一年里只有新年才能享受美食,拥有新装,过一回奢侈的生活。    
  相比之下,我们这一辈太幸福了。生活在富足的时代,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新衣新鞋等等不用等过年都照吃照买照穿。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像迎接新年,到了真正过新春时,反倒感受不出什么不同,也因为太习以为常而少了兴奋。
  还好我的生活中总还有五香和“鸡冻”为我制造一点新年该有的与众不同。我从这两道简单的一年一次新春佳肴中,酝酿着对新年的向往,等待着品尝新年独特的味道。  

Thursday, February 01, 2007

那心情复杂的三天  

  回望过去三天,我有些恍惚、有些激动、有些感激、有些怀念。是的,只 是三天,但感觉却复杂得仿佛过了三个月。因为短短的三天里,我走向过去,又回到现在;我体验回忆,又尝试未来;一切像是做梦,又原来都是真实。

星期一

  我忙着完成年货价格走势的《我报》平面稿,然后,和昔日经常合作的优频道新闻摄影同事到牛车水拍摄Vodcast。同样的新闻采访队伍,我为熟悉中陌生怅然,也为陌生中的熟悉感慨。  
  当我喃喃自语地“排练”着将在镜头前说的“台词”时,摄影大哥笑说,又回到过去的日子了。原来过去离我也没那么远。  
  我被安排站在人群川流不息的牛车水市集中央,对着摄影机作新闻报道。面对一大群好奇的眼光,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面对群众的我有点无所适从。我只能试图从一次又一次的NG中,找回昔日的感觉。

星期二

  为新泰之战作赛前分析的报道。  
  我的“师父”(也是现在《我报》Vodcast的掌舵人)说了一句,也做一个
video version挂上网吧。她说出这句话的刹那,我以为我和她都在两年前的过去。当时,她也常这么叫我这个瞢瞢懂懂的“小徒弟”作足球赛前分析的电视新闻。她是教会我应付足球新闻的启蒙老师,当我面对同处一个时空的她和足球时,我微微地恍惚了。  
  我带着那份亲切感重操故业,却又不禁害怕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退步。生疏并不可耻,我只怕会让自己的回忆蒙羞。  
  在忐忑之中,我又度过了一天。

星期三

  年货走势新闻准备隔天见报。Vodcast要完成剪接送上网。晚上的新泰足球赛要作报道。赛场的Vodcast也要一起呈现。  
  这是忙碌也是精彩的一天。  
  下午忙着和剪辑师进行剪片工作。又是手握带子、又是录音、又是坐在剪辑师身边和他一起完成剪片,过去的画面又悄悄来敲门。两天下来,不觉中习惯了阴魂不散的回忆。  
  晚上。国家体育场内。 
  又是这个地方。我上一次到那里是做国庆日的电视新闻报道。两年不见,它又看到我在一片红海中对着镜头一轮嘴地说个没停。  
  我用同样的方式在这个地标建筑物走入历史前和它再打个招呼。  
  结果,忙到凌晨完成了vodcast,回到家躺在床上时,竟然睡不着。心因为五味杂成的激动而静不下来。 
 
星期四

  当三天的一切都尘埃落定时,我有那么一点点地虚脱。不知道是生理还是心理因素造成。  
  前电视新闻同事说,她看着我的Vodcast时竟然有种想落泪的感觉。  
  或许短短的两分种画面,她也经历了我这三天所感受的。  
  此时此刻,我对这三天充满感激。能够完满地走过一次回忆之路,心已觉得满足。  

Thursday, January 11, 2007

担心和关心

今天下午雨下得非常大,刚从外头完成访问回报馆,就收到爸爸的简讯。
他说,雨很大,问我人在外头还是在报馆里。简单的一个询问,尽管因为外头大雨滂沱室内冷气寒冷,我的心还是顿时感到暖暖的。
有人时刻担心和关心自己是幸福的。
那天,妈妈和我聊起男女之间爱情这回事。她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一个男生是否真的爱你?
我看着吃盐比我吃米多的母亲,一时之间答不上来。妈妈微笑地说,这就看那个人对你有没有两个“心”:担心和关心。
一个人真心爱着另一个人的时候,他/她必定对另一方时刻表露担心和关心,程度越强,爱越深。妈妈这么解释道。
正如我长得这么大了,父母还是从来没有停止对我的担心和关心,因为他们对我的爱从来没有停止过。
妈妈接着告诉了我一个小故事,一个有关她为什么决定嫁给爸爸的故事。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她说,感觉到了爸爸对她的担心和关心。
很多年前当爸爸妈妈还在拍拖时,妈妈有一天正好得加班,直到工作完成后已是凌晨1am。妈妈搭着公司提供的小巴回到家时,万家灯火早已熄灭,就连家人都睡了,却没想到爸爸还一个人傻傻地站在走廊东张西望,等待她回家。
这个故事我以前从来没听过,那天听妈妈娓娓道来,我不禁被感动了。
爱或许真的就是这么回事,无论是男女之间的爱、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或是朋友之间的爱,都是展现在无尽的担心和关心上。

Wednesday, January 03, 2007

出国认识新加坡人

  刚从江南旅行回国。
  尽管在距离岛国十万八千厘的中国,却不觉得离家很远。每到一个景点,随便头一转,进入眼帘的就是一团又一团的新加坡旅客。本地各家旅行社的七彩缤纷旗帜在神州大地的空中挥动着,CTC、SA、Chan Brothers、ASA……仿佛大半个新加坡人口都在这个学校假期搬到了中国去。
  其实,出国旅游,我发现往往不只是认识当地的风土民情,也能更了解新加坡人,同时更清楚自己身为新加坡人的特质。听外国导游形容新加坡人最是有趣。因为旁观者清,他们最能观察到每个民族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间接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生活环境。
  记得在南京时,导游笑说新加坡人有两个可爱特点。第一就是老爱问晚上有没有夜市逛,新加坡人爱shopping 的程度叫中国导游都称奇。其实,生活基本上富足的新加坡人喜欢购物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不然购物胜地如香港、台北、曼谷也不会成为国人的旅游热点。
  第二点更是好笑,导游说新加坡人老爱问有没有电梯。原来在中国只有7层楼以上的建筑物必须设有电梯,其他少于7层的建筑都不属于高楼,所以一般都只有楼梯。“娇生惯养”的国人习惯了在新加坡到处都设有电梯,爬6层楼当然已经看起来像不可能任务了。之前,访问电梯及电动扶梯协会秘书时,他就告诉我新加坡是全世界电梯稠密度最高的国家,几乎是处处可见电梯,也难怪新加坡人会不由自主把电梯take for granted。
  听完导游的话,会忍不住发出会心一笑。笑喜欢shopping,总习惯搭电梯的自己原来也是个典型的新加坡人。在新加坡,总不觉得我们有什么共通点,到了外国,体验了不同的文化,才明白我们的确都是地道的新加坡“产物”。